新顶点小说 > 从汉末开始一统天下 > 第143章 孔北海送人才,刘少帝许官位。

第143章 孔北海送人才,刘少帝许官位。


孔融闻言,只是微微一愣,立刻喜笑颜开。“陛下说的哪里话?北海的臣子便是陛下的臣子。”

对于孔融而言,他的第一需求,是在这乱世中保存孔家,其后才是壮大自己。

而且他孔融之所以养士,也就是为了关键时刻,作为一种筹码来置换资源的。

最后则是郑玄与太史慈已经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意愿,作为聪明人,此刻若是计较这些小问题,反倒是不美了。

此刻不如做个顺水人情,既可以让刘辩满意,还可以在郑玄和太史慈站稳脚跟后,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关系。

当然,刘辩是知晓孔融的政治能力才会直说的,若是对愣头青实话实说,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大事。

明白其中深意的孔融,见刘辩能如此直接,反倒更为高兴,因为这代表着一种信任和肯定。

“文举放心,青州甚为重要,朕不会动你的郡兵。”

“不过朕觉得文举你还是将防守重点放在冀州为好,一旦开战,若是袁绍在幽州战场失利,肯定会顺势南下。”

刘辩点了点头继续说道。

“陛下,臣明白。臣已送出一封书信,约见公孙康,若无意外,明日便会有消息。”

孔融认真的点头说道。

“辛苦了,文举,你们孔家的士人,也该为京中的鸿文学宫出一份力吧?”

“孔夫子可是说过有教无类的。我想你们孔家,该是最明白学宫的意义。”

刘辩深谙打一巴掌给一颗糖的道理,而孔融也是立刻应允。

鸿文学宫已经明显是日后大汉产出中低层官员的工厂,此刻他孔融派孔家有名的家老去教书育人,基本上算是绑定在刘辩这辆大汉战车之上了。

看似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,实则是身为儒家世家的重大利益点。

“多谢陛下厚爱!臣这就让族中老学究,亲赴学宫。”

孔融说罢,立刻拱手告退。

君臣两人短短几句话,实际上已经做了好几场交易,并且双方对摆在台面上的东西都十分满意,可谓是真正的双赢。

翌日午后,东郡的快马送来了公孙康的回信。

信的内容很简洁,“臣已入北海,愿拜谒陛下。”

对于公孙康的回信,孔融早就做好了准备,毕竟涉及封侯之事与一郡之地,谁都不会轻易下决定的。

真正的博弈,只有面对面,才能酣畅淋漓。

“文举,迎接公孙康当用军礼,就让朕的朱雀军在城外列阵相迎。”

孔融听闻了刘辩的话,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马上下去安排了起来。

对于公孙度和公孙康,这两人与孔融是截然不同的,孔融再怎么说都算是汉臣,孔融对于大汉来说,有他必须要尽到的义务和责任。

当然这在大汉式微的时候,是一句空话,但此刻刘辩已经展示了汉家的军威,所以就孔融而言,他不过高调地承认了本就存在的从属关系。

但对于自封辽东侯的公孙度来说,他属于在野势力,并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,更像是某种义军。

但他同样有归附大汉的需求,从精神场面来说,自古蛮夷皆是以归附华夏正朔为荣,但实际上这是一句空话。

人不会做没有利益的事情,更别说是掌控一地的利益集团了。

公孙家归附大汉的需求要从根本去看,那就是大义。

这里的大义并非是一种口号,而是一种可以沿用的,极度适配时代的,经过四百年实验的,已经被底层人民所接纳的,大汉政治体系。

有了这一层,便会极大地减少公孙度在辽东的统治成本。

所谓统治成本包括人才的招募成本,军队的维护成本以及人民对政体的综合满意度。

这就是为什么,公孙康听到刘辩封辽东侯会亲自前来的道理。

但这份大义,却不适配于袁绍和一众刘姓诸侯。

因为他们并没有改弦更张,甚至更懂得如何利用这份大义,只不过唯一的区别就是,刘辩的正统身份,让他可以用这份大义作为武器。

而袁绍只能捧起渤海王,勉强维持住自家的大义。

知道了对方的需求,便等于在谈判中握住了一张较为有利的底牌。剩下的博弈,就要交给名望和手段了。

很多人读历史的时候,会采用归因理论,由于某个名人,做错了一件导致他覆灭的事情,我们就觉得他是愚蠢的,其实这是偏颇的,但凡能站上历史舞台,闻名一地的人,都不会是一个蠢人。

但刘辩自设立亲军时便看破了这一层,所以多次亲征,无非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名望。

重要的不是你会不会用手中剑杀人,而是你手中是否有剑。

握着常胜这一武功,刘辩可以说在还未接见公孙康前,便已经稳稳地压力他一头。

午后,公孙康率领百名幽州突骑,呼啸而至。

刘辩与孔融稳稳地站在城头,朱雀军在城门外分列两端,等待着公孙康入城。

公孙康见此情景,心中立刻开始分析自家骑兵对上汉家铁骑的胜算。

幽州突骑是从光汉武帝时期便闻名天下的强悍兵种,但此刻见到了刘辩的朱雀军,他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天下强兵。

人马具装的铠甲,便能看出大汉的财力与军武方面的科技,这是幽州铁骑无法追赶的鸿沟,虽然幽州产铁,却仍旧需要依靠中原地区的大量工匠来铸造。

而汉末乱世的开场后,各家势力便开始严格控制着自己土地上的工匠流失,如此军容,无异于一击当头棒喝,将比刘辩大不了多少的公孙康,砸得晕乎乎的。

“草民公孙康,见过陛下!”

公孙康见自家之形势已经弱了一头,不得不开始讲礼,汉廷的确未正式分封辽东公孙氏,而他公孙度也只是不可传家的县官起家。

所以公孙康自称草民没有丝毫问题。

“少将军,有礼了,快随朕入城。”

刘辩一手扶住腰间的佩剑,一手搭住了公孙康的手腕,拉着他一同向着府衙走去。

从刘辩的手掌,公孙康便能判断出刘辩是习武之人,那么对于他来说,与刘辩相关的大部分军事上的传闻,就很有可能是真的。

一入席,刘辩便将皇庄美酒呈了上来,而公孙康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出生尊卑而居于后座,这是相当的礼遇了。

刘辩敲打着案上的锦盒看着公孙康说道,“少将军之家,为大汉镇守辽东多年,更有驱逐异族之功,理应按功分封。”

“今日朕既然到了这里,索性便把此事办了,也好按老将军之心。”

公孙康闻言,看着刘辩手下的锦盒,瞬间明白了它就是自家老爹梦寐以求的封侯诏命。

“不过,少将军,为何要占青州之东莱郡呢?这似乎与法理不合吧?”

刘辩此话说得巧妙,你既然要我封你,那你起码要遵守我们的规则吧?

并且刘辩并没有一开场就提出兵救幽的事情,双方博弈,先提出请求的,会处于弱势,这似乎再简单不过的道理。

所以这里刘辩作为孔融的大哥,先要替自家小弟找回场子,才好说接下来的事情。

“这……”

公孙康闻言,从未想过大汉天子会这样开场,不禁愣在了原地。而孔融此刻却适时的站了出来,以和事佬的姿态说道,“陛下有所不知,少将军是因为青州的兵患,才出兵援助的。”


  (https://www.xddxs.net/read/2346275/11111011.html)


1秒记住新顶点小说:www.xddxs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xddxs.net